送法进校园——穿越中外法律文明长河,点亮青少年法治慧眼

在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青少年作为法治建设的未来参与者,其法治视野的拓展至关重要。

2025年5月14日,上海格联律师事务所联合上海市闵行中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外法制史:文明演进与法治基石”的讲座。本次活动旨在为青少年打开一扇了解世界法律文明的窗口,让他们在中外法律文化的碰撞中,深入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

活动当日,上海格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闵行中学校友张宇律师重返母校,担任主讲人。张律师凭借深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世界法律文明的发展为脉络,带领同学们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法治之旅。

讲座伊始,张律师从中国法制史的起源讲起,详细解读了夏商周时期神权法与礼制的演变过程。通过“贵族酒驾如何处罚”“农夫不孝是否会被判死刑”等生动案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差异,以及礼法结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历史智慧。

在课堂中,张律师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法经》的制定与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揭示了法家思想对秦国崛起的作用;讲解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如“亲亲相隐”原则与“缇萦救父案”背后的法律温情,深入剖析了《唐律疏议》的立法思想与篇章结构,从“十恶”重罪到“七出三不去”婚姻制度,再到唐律对后世东亚法律体系的影响,展现了中华法系的独特魅力。明清时期法律的延续与变革,以及清末至民国的法制转型,也在张律师的讲述中徐徐展开,让同学们看到中国法律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曲折历程。

张律师在讲解外国法制史时,梳理了古代法系多元起源脉络,重点剖析了《汉谟拉比法典》等级制与同态复仇原则的复合特征,通过苏格拉底之死揭示古希腊民主法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张力,并系统阐释了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奠基作用。

互动环节中,张律师精心设计了多道与讲座内容紧密相关的问答题,包括“汉代亲亲相隐原则与现代作证义务如何平衡”、“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等,同学们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也通过答题让同学们对中外法律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次“中外法制史”主题讲座,不仅为学生呈现了一场内容详实、视角新颖的法治文化盛宴,更在校园内掀起了探索世界法律文明的热潮。上海格联律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更多元化的普法活动,助力青少年在法治启蒙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法治思维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