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特币的监管系列:比特币是“加密资产”

        前言:今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的公告强调,有关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与虚拟币相关的服务。近一个月来,比特币大跌近40%,其中有一日从4.3万美元最低跌至2.9万美元,传闻称币圈大量暴仓。中国对于比特币的监管日趋收紧。

        今年4月18日,央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加密资产本身不是货币,而是另类投资品。加密资产将来可能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或是替代性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由此可见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目前大量的报导将比特币之类的投资品一般称为“虚拟币”,其实是有欠准确的,如果按照央行的说法,这部分投资品应称为“加密资产”,如果便于大众理解,可以描述为“加密货币”。

        如果按央行的“加秘资产”来理解,比特币有两个重要的属性,一个是“加密”,一个是“资产”。

        比特币在“加密”方面的特性可以确保交易双方在匿名的情况下得以安全地完成交易,相应的,个人之间的比特币交易不易受金融体系的监管。一旦某种货币兑换成为比特币之后,似乎也更容易绕过主权国家的外汇管制。

        作为“资产”的比特币实际上是少有的收益优异的另类投资品,尽管近期比特币暴跌,但截止2021年5月26日,比特币在5月份的收益为-22%左右,同时一年期的收益仍高于300%。如果今年年初投资比特币,到现在的投资收益也会好于同期大部分A股公募基金的收益。如果拉长到更长的投资期,比特币的投资收益更是远远好的A股的表现。

        币圈所盛传的各种“暴仓”,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投资者在投资时使用的各类“杠杆”,这些“杠杆”可以达到几倍、十几部甚至到上百倍。币圈交易所通常会引导投资人使用杠杆进行更多的交易,而不会对投资人使用杠杆设置实质性的资质要求。一些投资人把对短期行情的研判演变为赌博行为,因此在行情剧烈动荡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暴仓”的情况。更糟糕的是,不少币圈交易所实际上自己也是“做市商”,有些还会从事一些资金盘的操作,甚至有些不规范的交易所存在向投资人提供“虚拟杠杆”的情况,在行情动荡的情况下,不排除这些交易所可能会通过一些隐蔽的手段让某些仓位“暴仓”从而从中获利。在监管严密的美国都曾出现GameStop的交易乱象,更不要说在那些监管松散国家设立的币圈交易所了。

       关于如何对比特币之类的加密资产施以“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可能也是监管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实际上,上一次对比特币的加强监管是2017年9月4日七部委的联合公告,自那以后,中国大陆的所有从事加密资产交易的服务器都迁到了境外。尽管如此上一次的监管至今并没有阻止中国的投资人参与投资比特币;另外全球范围内的各类投资人对于比特币等加密资产的认可度也是越来越高。

        除了围堵比特币的资金流和交易,在中国现有的监管体系之下,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项可以考虑?我们会在下一期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

 

本文作者:沈建人

格联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