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法进校园——生活中的刑法与犯罪:明法析理,守护青春之路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浪潮中,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培育社会法治土壤的关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浪潮中,青少年法治教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青春前行的道路。2025年3月26日,上海格联律师事务所携手上海市闵行中学举办“生活中的刑法与犯罪”主题普法课堂,通过案例解析、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带领学生们走进刑法的世界,感受法律的理性与温度。

活动伊始,主讲人冯思华律师以《世界人权宣言》第11条“无罪推定”原则为切入点,深入阐释程序正义的内涵。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都应视为无罪,冯律师强调,法律不仅追求结果公正,更注重程序的规范透明。通过解析“知情权”“辩护权”“沉默权”等当事人权利,学生们理解了侦查阶段告知罪名、庭审中质证权保障等具体制度设计。一名学生感慨:“原来法律赋予被告人的权利,是防止冤假错案的第一道防线。”

在介绍犯罪构成理论时,冯律师将德日三阶层理论与中国刑法理论通说进行了对比,使学生们对犯罪构成要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犯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区别,还学会了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针对刑事文书写作与证据规则,课堂聚焦起诉书、辩护意见、判决书三大文书的核心要素,并详解了“证据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冯律师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说明刑讯逼供取得的证言无效,强调证据链必须完整且合法。“若监控视频被剪辑,即使内容真实,也可能因程序违法被排除”,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在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问,体现出对法律知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冯律师针对每个问题都给出了专业且通俗易懂的解答,并结合自身丰富的办案经历,分享了诸多真实案例,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影响力。

此次普法活动通过理论讲解与实务模拟,将抽象法条转化为生动实践。上海格联律师事务所会不断推进“送法进校园”公益行动,让法治精神融入校园,为建设平安校园和法治社会贡献专业力量。希望同学们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在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让它在成长中茁壮成长。